網站介紹 兩棲類分類查詢 認識保育指標 相關網站 回首頁
搜尋  
"關鍵字"搜尋結果,共 44 筆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1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盤古蟾蜍個體之間的體型差異很大,從6公分到11公分,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牠們身體背部的顏色及花紋也變化多端,體色有紅色、褐色或黑褐色;花紋則有些個體在體側有黑色縱紋,有些有黃色背中線,有些則素素淨淨、沒有任何斑紋。但不論如何多變,牠們的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疣,眼後還有一對大型突出的耳後腺。盤古蟾蜍的耳後腺和疣都能分泌毒液,但這完全是為了防禦,除非是受到很大的刺激,否則牠們不會分泌毒液。牠們分泌毒液的目的是在警告其他動物:「我有毒,以後不要再惹我了」。但蟾蜍去皮和內臟之後,肉是沒有毒的。繁殖期從9月到隔年3月,尤其秋季經常可以見到水池、溪流中到處都是泡在水中的盤古蟾蜍,牠們在此求偶、產卵進行繁殖,雄蟾不會主動發出叫聲吸引雌蟾,而是一起聚集到水域,由雄蟾主動追求雌蟾。因此雄蟾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經常出現多隻雄蟾爭先恐後抱一隻雌蟾的現象,有時也會出現雄蟾誤抱雄蟾的情況,此時被錯抱的雄蟾會發出「勾、勾、勾」的釋放叫聲。卵串呈長條形,卵粒黑色,位於雙排的長型卵串中,約80公分,一次可產四千顆以上的卵粒。蝌蚪黑色有毒,常聚集成一大群。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3 中國樹蟾
Hyla chinensis
中國樹蟾的體長約2到4公分,是一種小型的樹蟾。身體背面呈綠色或黃綠色,腹面黃色。眼睛瞳孔是橫橢圓形,頭部有深棕色眼罩,體側有黑點散布。雄蛙具有單一外鳴囊,常在雨後鳴叫,叫聲響亮,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繁殖期從3月至7月,南部地區甚至可達9月底。卵粒黑白分明,直徑1-1.5mm,五、六粒成一小堆黏在水草上。卵的發育很快,通常在24小時至36小時內孵化成蝌蚪,蝌蚪背部有兩條金線,經常浮游水面上,非常美麗。中國樹蟾雖然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綠色、棲息在樹上、具有樹蛙的特徵及習性,但在分類,和台灣其他屬於樹蛙科的五種綠色樹蛙並不相同。但樹蟾科也不是因為有毒所以被稱之為「蟾」,因為樹蟾科的皮膚並沒有蟾蜍科的耳後腺毒腺構造,而是因為胸骨弧胸型及脊椎骨前凹型的結構和蟾蜍科一樣,所以樹蟾是因「樹皮蟾骨」而得名。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4 亞洲錦蛙
Kaloula pulchra pulchra
是狹口蛙家族裡的巨無霸,體長平均7公分。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背部棕色,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短促低沈的「磨-磨」,會在下雨濕度較高的時候鳴叫,但不常叫,而且人一靠近就不叫。牠們的食慾很好,一次可吃十幾隻麵包蟲,甚至還有人發現牠們吃蜜蜂。受刺激時,會鼓氣,甚至分泌白色毒液,因此天敵不多。蝌蚪期很短,不到三星期,成蛙壽命約6年。從以上觀察得知,牠在野外已經有生殖族群,雖然是新移民,但競爭力很強,和台灣其他蛙類的關係,值得長期觀察。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5 巴氏小雨蛙
Microhyla butleri
巴氏小雨蛙的皮膚粗糙,散佈許多小顆粒,所以又稱為粗皮姬蛙。體長約2到3公分,背部灰色,有大塊深色鑲淺色邊的花斑。體側各有一行黑色斑點,和背部大塊花斑平行。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指間具微蹼,趾端有吸盤。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在雨天的時候比較活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歪、歪、歪」如同鴨子叫聲,整齊而且有節奏,非常吵雜聒噪。卵成片漂浮在水面,動物極深紅褐色,植物極白色。蝌蚪頭及背部平扁,草綠色。眼睛位於頭兩側,尾鰭上有細紅點,邊緣略帶黑色,尾端尖細成絲狀。因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6 黑蒙西氏小雨蛙
Microhyla heymonsi
牠們的體長僅2至3公分,是台灣青蛙家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之一。牠們有典型的狹口蛙科體型,頭小體寬。背面淺褐色或灰色,身體兩側有縱向的深色紋,讓牠們看起來更像個三角形。在背部中間有一條淺黃色背中線,線上有一或兩個黑色小括弧()花紋,故又稱小弧斑姬蛙。春夏時節常躲在水邊草叢、落葉、泥縫或小石堆中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和小雨蛙同時出現,而且叫聲和小雨蛙也很類似,如同上發條聲,但比較低而且綿長。黑蒙西氏小雨蛙和小雨蛙都叫得很大聲,也都喜歡躲藏,所以經常混淆。因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後,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卵粒小型,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透明,兩眼間及尾中部有銀白色銀斑,嘴朝上呈漏斗狀,經常成群浮游在表層,一起過濾藻類為食。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8 史丹吉氏小雨蛙
Micryletta steinegeri
和台灣其他小型狹口蛙比起來,史丹吉氏小雨蛙的身體比較修長,但還是頭小、四肢纖細,體長2至3公分。牠們的顏色及花紋變化多端,背部一般淺褐色,有一些暗褐色粗大斑點,斑點有時綴連成2至4條深色縱紋。上臂背面橘紅色,格外鮮明。通常在五月春雨過後,上百隻成群出現森林底層的暫時性雨水池中求偶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高而連續,類似蟲叫的「唧唧機唧唧」。但一旦雨停,則又消失不見蹤影,偶然才會看到一、兩隻藏在落葉堆中。因此,要觀察牠們,可要有耐心喔!牠們因分佈侷限、棲息環境容易受到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繁殖期主要在夏天。每次產卵200-350粒左右,卵粒小,卵徑約0.11mm,卵塊成片漂浮在水面,黏在水草或石頭上。蝌蚪頭部及背部圓盤狀,平扁透明但有些深棕色斑點。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尾端尖細。和小雨蛙蝌蚪外型很像,但尾鰭較高,體色較深。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29 腹斑蛙
Nidirana adenopleura
牠們有肥胖的身體,大小約6到7公分,身體淺褐色,眼睛後方有一塊黑色菱形斑,以保護裸露在外的耳朵(鼓膜)。背部中央有一條淺色不明顯的背中線,腹側有些大黑斑,所以稱為腹斑蛙。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給ㄟ給ㄟ」非常響亮,而且喜歡一隻接著一隻鳴叫,形成此起彼落而且響亮的合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牠們的存在。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若有其他雄蛙入侵,兩隻雄蛙會打架,並發出遭遇叫聲。繁殖期3月到8月,春夏為主。一次產三、四百顆黑白分明的卵,聚成球狀,但表面平攤成多層小片狀漂浮在水面上。蝌蚪大型,尾鰭高,有許多細小的褐色點,而且會過冬,蝌蚪期可能超過一年。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32 福建大頭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體型大小約5到7公分,雄蛙體型通常比雌蛙大或差不多。頭部看起來特別大,所以稱為大頭蛙。眼睛瞳孔菱形,在光照之下呈現鮮豔的紅色。身體褐色,肥胖壯碩,有許多突起,但抓起起來卻是滑溜溜的。雄蛙的領域性非常強,當有其他雄蛙靠近時,會張嘴咬住對方加以驅離,有時候還會把對方咬得滿頭是血。雄蛙沒有外鳴囊,但叫聲「嘓、嘓、嘓---」聽起來依舊很響亮,有如母雞的叫聲。只要氣候溫暖適宜,可以終年繁殖,但在寒冷的一月及二月比較少見。卵徑約2mm,卵粒一顆顆散落在水底,卵粒表面經常沾附一些泥沙,好像小石頭。一次產卵20-60粒,雌蛙一年可多次生殖。 蝌蚪灰棕色散有黑細點,全長約4cm,尾長為體長兩倍,尾鰭低,小蝌蚪的尾部有三至五條橫紋,大蝌蚪則不明顯。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34 澤蛙
Fejervarya limnocharis
澤蛙又稱為田蛙,體長約4至6公分。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的縱紋,如同畫上紋面的原住民。背部有許多長長短短的棒狀突起,顏色及花紋多變,讓人覺得每一隻長得都不一樣。一般是褐色或深灰色,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有些個體在背部中間有一條金色背中線,非常的醒目,難怪學名稱為「沼澤裡的美麗蛙類」。雄蛙有單一鳴囊,但因鳴囊中間有一分隔,所以看起來很像一對外鳴囊。春夏兩季比較容易聽到牠們時高時低、變化多端叫聲。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連續數十個「嘓、嘓...」,意思是我愛你;但在兩隻對叫的時候,叫聲則變成「嘓嘓-嘓嘓-」或「嘓嘰、嘓嘰」,那是我更愛你的意思。青蛙的愛情世界,競爭也很激烈的。卵成片漂浮在水面上,蝌蚪上下唇有3條明顯的白線。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35 長腳赤蛙
Rana longicrus
台灣赤蛙家族成員中,若要比較腿長,長腳赤蛙當是第一名。長腳赤蛙體長約4到6公分,身體及四肢修長,後肢尤其長,約為體長的兩倍,所以稱之為長腳赤蛙。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形成一個黑眼罩。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則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繁殖期主要在十一月到二月,此時,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出現在稻田、水溝、積水池、水塘附近。雄蛙喜歡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沒有外鳴囊,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要靠近才聽得到。雄蛙會主動尋找雌蛙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水深約10公分左右的淺水域產卵,經常會一群聚在一起產卵。卵塊為球狀,常可看到數十個卵塊聚成一大團。蝌蚪為褐色,在尾部和身體相接處左右各有一個深色的斑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38 查看明細 梭德氏赤蛙
Pseudoamolops sauteri
梭德氏赤蛙的大小約4至6公分。鼓膜周圍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一個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小小的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細長明顯的皺褶。但由於體型不大,又生性隱密,平常不容易看到牠們。不過在每年九月和十二月,牠們會成群結隊,一起遷移到溪流裡進行生殖活動。由於牠們是在溪流繁殖,叫聲往往被流水聲蓋住,所以雄蛙沒有外鳴囊,不以叫聲來吸引雌蛙接近,採用主動搜索的方式,抱住身旁大小看起來像雌蛙的個體,然後再發出細細柔柔的求偶叫聲「嘖」表明心意。可是雌蛙的數目實在太少了,經常一、二百隻雄蛙搶幾十隻雌蛙,所以心急的雄蛙常常判斷錯誤抱到隔壁的雄蛙。牠們很盲從,只要有一隻雄蛙展開行動,周圍的雄蛙馬上會不甘勢弱、不明究理的跟進,因此常看到一堆雄蛙莫名其妙的爭成一團。等到被抱錯的雄蛙發出「給」釋放叫聲,告訴對方我也是公的時候,大家才會一哄而散,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卵塊呈球狀有黏性,經常黏在石頭底下。蝌蚪腹面有吸盤,幫助牠們適應溪流生活。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4 褐樹蛙
Buergeria robusta
褐樹蛙體長5到9公分,在樹蛙家族中屬於中大型。雄蛙及雌蛙的體型差異很大,這是溪流繁殖蛙類的特性之一。身體呈褐色,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形斑,而兩眼到體背另有一塊倒三角形的黑斑。眼睛大而突出,虹膜有銀白色及褐色兩色,好像英文T字,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聚成小群在石頭上鳴叫,叫聲是細碎的「嘓、嘓」,偶而會發出幾聲粗粗的「嘎」。褐樹蛙因為是特有種而且有捕捉壓力,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繁殖期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此時白天仍在溪邊的樹上或石縫休息,黃昏的時候,才一隻一隻的跳到岸邊水流較緩的地方進行繁殖活動。雌蛙體型很大,產卵前,雌蛙會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一小團卵粒,雄蛙也會配合雌蛙動作伸長身體,以提高授精率,每次產卵300-400粒,卵小型、一粒粒分離黏在石頭底下,通常聚成一堆。蝌蚪為底棲性,通常吸附在石頭上,出現於溪邊水流較緩的地方。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5 艾氏樹蛙
Kurixalus eiffingeri
艾氏樹蛙的體長約3至5公分,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牠們的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不論雌雄,拇指基部都有發達的內掌瘤,是一塊略呈紅色的突起。在西部,三月到九月是艾氏樹蛙的主要繁殖季節,但在東部,則是在九月至次年三月。此時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響亮而規律的「逼逼、逼」,蝌蚪則在竹筒或樹洞中生活。但雄蛙不一定都得到竹筒裡鳴叫,有時也在竹筒外或附近的草叢鳴叫,獲得交配之後,雌蛙才帶雄蛙到竹筒產卵。除了竹筒,積水的樹洞鐵柱、石縫、甚至抽水馬桶的水箱、洗衣機的排水管也都曾看過艾氏樹蛙利用。而不論是竹筒還是馬桶水箱都可以重覆使用,因此可能在一個容器壁上發現不同發育時期的卵塊。卵直徑約0.2公分,一粒粒分開黏在壁上,雌蛙可多次產卵,但每次產卵不超過200顆。蝌蚪口位於吻端,角質齒退化上下僅各有兩排;兩眼距離很近,位於頭頂。牠們是「台灣最有愛心的青蛙」,因為在台灣三十三種蛙類當中,牠們是唯一一種雄蛙和雌蛙都表現護幼行為的蛙類。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以維持卵粒的濕潤避免發霉;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在洞中積水成長發育的蝌蚪。餵食的時候,雌蛙將身體下半部浸在水裡,蝌蚪主動聚集在雌蛙肛門附近並刺激雌蛙排卵。蝌蚪食卵的時候,先將卵的膠質囊咬破後,再吸食卵粒。不過當食物不夠的時候,也會發生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殘殺現象。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6 面天樹蛙
Kurixalus idiootocus
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長得很像,但體型略小,約2至5公分。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的皮膚上都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也都有一個X或H形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面天樹蛙的體色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而艾氏樹蛙體色經常帶點淺綠色。面天樹蛙的拇指基部內掌瘤並不特別發達,腹部有很多的深色小斑點,尤其靠近腋部有兩個大黑斑,這和艾氏樹蛙有顯著差異,是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最重要的分辨特徵。面天樹蛙繁殖期從二月到九月,相當長。在暖冬的時候,繁殖期甚至可達全年。繁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低矮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逼、逼、逼」和艾氏樹蛙類似,但比較短促而且凌亂。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接近白色。卵很大(卵徑約2.4mm),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每次產卵100-300顆,一次產完,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蝌蚪小型褐色,口位於腹面。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7 斑腿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斑腿樹蛙吻端尖,上唇白色,從吻端經眼鼻線及顳褶下方有一條黑線。 背部深褐色或褐色,背部深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縱條紋、斑點、X或「又」字型花紋,個體間變化很大。皮膚光滑沒有顆粒。四肢細長,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吸盤發達。股部內側大腿內側有網狀斑,網紋較粗,類似黑底白點狀。牠們在晚上活動,白天躲在樹上、灌叢或排水管中休息。主要在春天及夏天繁殖,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微弱的「嘎嘎嘎」,和布氏樹蛙完全不同;斑腿樹蛙的繁殖期從2月到11月,但北部地區比較晚,4月之後才會進入繁殖期,4-9月為繁殖高峰期。是圓形泡沫型卵塊,直徑約7-9公分,剛產的卵塊有黏性,常黏在水桶壁、水草、苗木、樹木、岸邊草叢等處,呈黃色或藍灰色,每個卵塊內有300-700顆白色的卵粒,平均600粒,可高達1000粒。蝌蚪大型,褐色,吻端上方有一顆白色斑點。尾鰭高而薄,尾端透明成細絲狀。蝌蚪期約1.5個月,但會過冬,此時蝌蚪期可長達半年。蝌蚪對溶氧的需求不高,經常在很多蛙類無法生存的污濁、低溶氧水域環境發現斑腿樹蛙蝌蚪,適應力非常好。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8 諸羅樹蛙
Zhangixalus arvalis
諸羅樹蛙體長約4到8公分,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沒有任何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白線)。三月到十月是牠們的繁殖期,但高峰期出現在七月及八月。叫聲是高而清脆的一連串「滴—、滴—、滴—」,乍聽之下,會誤以為是蟲叫。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或橘色,相當美麗。雄蛙經常聚集一起出現,但分開停棲在遮蔽良好的植物體上鳴叫,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在二、三公尺高的地方。雄蛙鳴叫吸引雌蛙配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水邊落葉底下產大小如拳頭一般的白色泡沫卵塊。卵粒白色,在白色泡沫卵塊裡孵化成蝌蚪,然後藉由雨水的幫助,沖進水裡繼續完成其蝌蚪期。蝌蚪深褐色,身體扁平,尾巴尖細,約13mm,散佈著不規則的黑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49 橙腹樹蛙
Zhangixalus aurantiventris
腹部呈橘紅色而得名,背部為綠色,體長約5至8公分。棲息在高大喬木上,生性隱密,不容易發現。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小聲不連續的「呱」。產泡沫型卵塊於大型樹洞中,或樹林底層的靜水域。蝌蚪大型黑色,底棲型,口位於腹側,眼睛位於頭部上方,尾鰭高。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0 莫氏樹蛙
Zhangixalus moltrechti
牠們是綠色的中型樹蛙,體長約4至6公分。有些個體的背部還帶有一些小白點,腹面及側面散有一些黑斑點,這是牠們的老人斑,年紀越大,斑點越多。大腿內側呈鮮豔的橘紅色或淡橘色,好像穿一條紅內褲。這是一種保護色,逃跑的時候兩腿一伸,露出紅內褲來讓敵人嚇一跳。眼睛虹膜也是橘紅色的,好似感染了結膜炎。台灣北部及東北部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東部花蓮地區是在冬季;潮溼的山區例如溪頭,則終年繁殖。平常住在樹林裡,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繁殖期的時候,雄蛙常在落葉底下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鳴叫,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處,有時也會爬到樹上高歌。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響亮,如同火雞叫般的一長串「呱—阿呱呱呱呱呱呱」。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的情形。卵塊是白色泡沫狀,直徑約八公分,常產於植物根部或爛泥堆中。蝌蚪大型黑色,身體橢圓形,尾長為體長兩倍。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1 翡翠樹蛙
Zhangixalus prasinatus
翡翠樹蛙背面是鮮豔的翠綠色,因此牠們的拉丁種名不論是prasinatus或smaragdinus都是形容牠們具有翡翠般的綠色。而且牠們當初是在預定蓋翡翠水庫的地區發現的,所以命名為翡翠樹蛙兼具有外型特徵和地名的雙重意義,但可惜的是,發現地已經沈沒在水庫裡。翡翠樹蛙因為是台灣特有種,所以列為保育類。翡翠樹蛙在台灣五種綠色樹蛙中,為比較大型的種類,體長5至8公分。牠們在背腹相接處有一條不太明顯的白色條紋,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的黑斑,眼睛有一條黃褐色過眼線,這些是牠們和其他五種綠色區分的最主要特徵。牠們幾乎整年都會鳴叫繁殖,但以九月到十一月秋天及四月春天最為活躍,也是最容易看到牠們的時候。雄蛙有單一外鳴囊,通常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阿、呱-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並且在樹上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適當地點產泡沫卵塊,剛產下的泡沫卵塊白色帶淺粉紅色,內有300-400粒白色卵。有時候雌蛙產卵產到一半的時候,會帶著配對的雄蛙跳到水中吸水補充水分,然後再回到樹上繼續產卵,有時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配對產卵現象。卵塊經常遭受蒼蠅寄生而長蛆,導致孵化失敗。蝌蚪大型,深色散佈許多褐色細紋;尾鰭高而發達,很容易分辨。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2 臺北樹蛙
Zhangixalus taipeianus
臺北樹蛙是一種中小型的樹蛙(體長4到6公分),牠們的背面為綠色,腹面白色帶黃色,股部內側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眼睛瞳孔是黑色橫橢圓形,虹膜為黃色。牠們的繁殖期在秋末及冬天;在山區比較長,約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平地一般是從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根據在陽明山連續五年的野外調查發現,牠們的壽命可達5年,每年會回到同一個生殖場所繁殖。雖然繁殖期長達半年,但雄蛙利用水池進行生殖活動的時間並不是同時,年長的雄蛙會較早來到水池邊挖洞鳴叫,而年輕的雄蛙則比較晚到達。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長而低沉,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低沉而緩慢的「呱──呱──」;形成合唱時,叫聲則較急促,變成三到四個音節的「呱—呱—呱—呱-」。有時候尾音還會加上短促的「咯、咯、咯」,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在雌蛙接近的時候,雄蛙會發出連續多達十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但當遭其他雄蛙闖入地盤時,則改為發出「嘎-」嘶啞的遭遇叫聲。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體型大的雄蛙,體型較小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偷偷爬進已獲得配對的其他雄蛙洞中,所以有時在一個洞中,可看到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這是較弱勢的雄蛙(年輕、個體小或體能已耗盡的雄蛙)企圖獲得交配成功的一種策略。產白色泡沫型卵塊,內有約300至400粒卵,卵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成蝌蚪,蝌蚪灰褐色,身體橢圓形,尾細長,散佈許多淺色細斑點。此時洞變成暫時提供蝌蚪生活的小水池,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沖入水域裡。在山區,由於水溫較低,臺北樹蛙的蝌蚪期可長達3個月以上,而小蛙也僅在每年的3至4月出現。初變態的小蛙,體長僅1.5公分,一年半後,可長到4公分並達性成熟,這時又會回到小蛙離開的水域鳴叫求偶及產卵。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3 阿里山山椒魚
Hynobius arisanensis

阿里山山椒魚吻肛長大約5-6公分,全長大約10公分。體背部色調單一,通常為深褐色或暗紅褐色,但少數個體在背面會出現少量白色點狀斑。前肢具4趾,後肢通常為5趾。眼後可見一對腮腺,無外耳孔,體側肋間溝明顯。體表腺體發達,受驚擾時會分泌白色黏液,尾巴不會自割。夜行性,白天大多在石塊、腐木之下或土中休息,主要食物為鼠婦、步行蟲及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4 臺灣山椒魚
Hynobius formosanus

台灣山椒魚吻肛長大約6公分,全長大約9公分。成體背部以深褐色或紅褐色為主,其上綴有黃褐色或金黃色之不規則花紋。前後肢皆為4趾。眼後可見一對腮腺,無外耳孔,體側肋間溝明顯。體表腺體發達,受驚擾時會分泌白色黏液,尾巴不會自割。夜行性,白天大多在石塊、腐木之下或土中休息,主要食物為鼠婦、步行蟲及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380055 楚南氏山椒魚
Hynobius sonani

楚南氏山椒魚吻肛長大約7公分,全長大約12公分。個體差異大,背部從深色底帶有少量藕色斑,到幾乎全身都是粉藕色都有記錄。前肢具4趾,後肢通常為5趾 (根據筆者經驗,約有十分之一的個體後肢僅具4趾)。體表腺體發達,受驚擾時會分泌白色黏液,尾巴不會自割。夜行性,白天大多在石塊、腐木之下或土中休息,主要食物為鼠婦、步行蟲及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在某些棲息地會和台灣山椒魚距離相當近,不排除可能有共域之現象。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3087 觀霧山椒魚
Hynobius fuca

觀霧山椒魚吻肛長大約5公分,全長大約8公分。體背以深褐色或深紫色為主,體側則帶有密集的點狀白斑,在繁殖季時點狀白斑會更加明顯。前後肢皆為4趾。身體、四肢比例較其它台灣產山椒魚短胖,尾部在比例上也較短。體表腺體發達,受驚擾時會分泌白色黏液,尾巴不會自割。夜行性,白天大多在石塊、腐木之下或土中休息,主要食物為鼠婦、步行蟲及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是台灣五種山椒魚中,海拔下限最低的,卻也是最晚發現的一種。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3088 南湖山椒魚
Hynobius glacialis

南湖山椒魚吻肛長大約8公分,全長大約14公分。成體背部以深褐色為主,其上綴有黃褐色或金黃色之不規則花紋;和台灣山椒魚相比,花紋通常較密、範圍較大。前肢具4趾,後肢通常為5趾。目前為止發現地點以及數量都相當稀少,環境則相對於其他四種山椒魚,明顯開闊許多。可能是調查難度過高,因此尚未找到族群熱點。推測應是利用高山融化之雪水進行繁殖。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38 豎琴蛙
Nidirana okinavana
中型肥碩,體長約4至5公分。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豎琴蛙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因分佈侷限,易受干擾及傷害,2008年列為保育類。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會挖洞,洞中有積水,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卵成團產在水邊雄蛙挖的泥窩中,每窩約100粒卵。蝌蚪身體背部淡綠褐色,有深褐色斑點;尾長,尾鰭低。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57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黑眶蟾蜍因從吻端、上眼瞼到前肢基部有黑色隆起稜而得名,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體長約5至10公分,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指(趾)端黑色,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雄蟾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一長串非常急促的「咯、咯、咯」,尤其當雄蟾碰到雌蟾時,叫聲會變的更加急促,有時可以持續鳴叫一分鐘以上。但是當雄蟾被其他個體誤抱時,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有如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繁殖期為春天和夏天。常群聚於水池,持續發出很急促、鳴聲響亮的「咯咯咯咯咯咯……」聲,這是雄蛙求偶叫聲。所產之卵為雙行排列之長型卵串;蝌蚪為棕黑色,有毒。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60 虎皮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屬於大型蛙類,約6至12公分,最大可達15公分。虎皮蛙因體型大,肉質佳,所以又稱為水雞。過去曾被大量捕捉販售,族群量下降,所以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改列為一般類。背部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長棒狀凸起,皮膚極粗糙,為灰褐色、暗褐色、灰黑色或黃綠色,腹部白色光滑摻雜少許黑紋,嘴巴大而尖,鼓膜大而明顯。生性羞澀,常在發現時還來不及細看便迅速跳躍逃逸無蹤。很貪吃,會吃其他種蛙類。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為「剛-剛-剛-」。卵徑約1.8mm, 卵粒黏成小片浮在水面上。蝌蚪大型,全長可達5cm,尾長為體長兩倍;背部綠褐色有些小黑點,眼下及口側有金黃色斑點,上尾鰭有細斑紋;底棲型,棲息在靜水域。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65 貢德氏赤蛙
Sylvirana guentheri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貢德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8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野外族群量逐漸增加當中,尤其在台灣中北部都市地區,經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因此在2008年降為一般類。繁殖期從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卵粒小,成一大片飄在水面上,或者黏在水草間。 蝌蚪大型,全長約5cm,體灰綠色有細麻點,尾棕色有或深或淺的雲斑;眼睛在兩側。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74 小雨蛙
Microhyla fissipes
小雨蛙的頭小腹大,身體呈扁平的三角形,體長僅2到3公分。牠們因為背部有美麗的深色花紋,花紋類似兩個人字、塔狀或聖誕樹狀,對稱而且醒目,故又稱為飾紋姬蛙,所以不論俗名還是學名,都是根據外型命名。小雨蛙雖然屬於小型蛙類,但雄蛙有鼓起來幾乎和身體一樣大的單一外鳴囊,因此叫聲非常低沉而且大聲,聲音聽起來如同上發條聲。繁殖期約3至8月,春夏為主。一次產卵約兩、三百粒,卵徑小,約0.8cm,卵塊圓形經常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身體透明圓形,小巧可愛,頭部及背部圓盤狀,平扁透明,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尾端尖細。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180 梭德氏赤蛙
Rana sauteri
梭德氏赤蛙的大小約4至6公分。鼓膜周圍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一個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小小的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細長明顯的皺褶。但由於體型不大,又生性隱密,平常不容易看到牠們。不過在每年九月和十二月,牠們會成群結隊,一起遷移到溪流裡進行生殖活動。由於牠們是在溪流繁殖,叫聲往往被流水聲蓋住,所以雄蛙沒有外鳴囊,不以叫聲來吸引雌蛙接近,採用主動搜索的方式,抱住身旁大小看起來像雌蛙的個體,然後再發出細細柔柔的求偶叫聲「嘖」表明心意。可是雌蛙的數目實在太少了,經常一、二百隻雄蛙搶幾十隻雌蛙,所以心急的雄蛙常常判斷錯誤抱到隔壁的雄蛙。牠們很盲從,只要有一隻雄蛙展開行動,周圍的雄蛙馬上會不甘勢弱、不明究理的跟進,因此常看到一堆雄蛙莫名其妙的爭成一團。等到被抱錯的雄蛙發出「給」釋放叫聲,告訴對方我也是公的時候,大家才會一哄而散,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卵塊呈球狀有黏性,經常黏在石頭底下。蝌蚪腹面有吸盤,幫助牠們適應溪流生活。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423 海蛙
Fejervarya cancrivora
海蛙體長約5至9公分,外型和澤蛙很像,但體型比澤蛙大,乍看很像放大版的澤蛙。背部花紋和澤蛙類似,有些個體有淺色背中線。吻端鈍尖,眼鼻線黑色明顯,鼓膜也較澤蛙明顯。背部膚褶排列較整齊,兩側各有一條縱行不連續的膚褶。後肢趾間近全蹼,無外蹠突;澤蛙是半蹼,有外蹠突。頭頂靠近兩眼中間有一個小白點,澤蛙不明顯。海蛙雄蛙有一對咽側下外鳴囊,澤蛙是單一咽下外鳴囊。常在大雨之後的夜晚,一隻隻單獨藏身在水邊、溝渠或植物的根部鳴叫,叫聲是一連串的「嘓、嘓、嘓、嘓」,有點像福建大頭蛙的叫聲。非常怕人及畏光,經常一靠近就噗通跳進水裡。曾採集一隻6公分大母蛙一次產卵一千六百餘顆,卵徑約1mm,非常小。產卵於路旁因下雨造成的暫時性水域中,蝌蚪底棲性,眼睛周圍有白色條紋,尾端尖。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651 拉都希氏赤蛙
Hylarana latouchii
拉都希氏赤蛙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長棒狀皺褶突起,所以又稱為闊褶蛙。大小約4到6公分,身體平扁,背部紅棕色,有一些突起,摸起來有些粗糙。牠們可以說是最隨遇而安的青蛙了!除了太冷或太乾熱的日子之外,牠們幾乎是整年都在繁殖。而且凡是牠們可以到達的地方,只要有水,不論是水池、溪流、水溝或路邊的積水,牠們都能利用。難怪在台灣,從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到處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幾乎整年都在鳴叫,但以春天及秋天較為活躍。雄蛙僅有內鳴囊,所以叫聲聽起來低弱、綿長的,好像撒嬌,也像在廁所裡方便,所以有人笑稱牠們為拉肚子的青蛙。牠們很喜歡湊熱鬧,常常數十隻聚在一起鳴叫求偶,但雄蛙之間靠得太近,難免會發生一些肢體上的衝突。為了增強爭奪能力並且能抱緊雌蛙,雄蛙的前臂肌肉特別發達,是天生的健美先生。拉都希氏赤蛙每次產卵350-450粒,卵徑約1.3-1.5 mm,動物極灰褐色,植物極黃白色,具有黏性,呈長條狀纏繞在水草上,或黏在落葉上;或聚成團狀,有時會數十個卵塊聚成一大團。蝌蚪背部棕綠色,有深棕色細點;尾鰭發達,尾端尖圓,有細棕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658 臺北赤蛙
Hylarana taipehensis
臺北赤蛙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5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而且特殊,因此台語又稱為神蛙。傳說若欺侮捕捉臺北赤蛙,雷公會生氣,所以臺北赤蛙又稱雷公蛙。牠們的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無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卵徑1.2mm。 蝌蚪吻端尖圓,眼睛位於兩側略朝上,上下尾鰭邊緣有細黑點密集成的雲斑。臺北赤蛙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台北石門及三芝、桃園楊梅、台南官田、屏東屏科大附近等少數地方,因此列為保育類動物。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6663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體長約6至10公分,背部顏色變化多端,有綠色、褐色或綠色褐色交雜。身體修長,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以適應溪流生活。牠們終年住在溪澗裡,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閒來無事也會叫一叫。牠們有一對外鳴囊,其叫聲「啾」很像鳥叫,所以又稱為「騙人鳥」,也有人稱牠們為「鳥蛙」。牠們的繁殖期幾乎從二月一直持續到十月,尤其春秋兩季特別活躍,這時牠們叫得更勤。不過斯文豪氏赤蛙的獨立性很高,縱使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也是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所以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牠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牠們常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產卵,卵白色大型,卵徑可達0.3公分。一次產40-50顆,常常小堆小堆地產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胚胎發育到帶有尾巴的時期,看起來像一粒綠豆芽,很可愛,可惜很難找到。蝌蚪黑色大型,尾巴很長,為體長二倍以上;口部腹側稍凹陷,可協助吸附在石頭上。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7669 美洲牛蛙
Aquarana catesbeiana
牠的長相不像牛,但叫聲如牛,所以稱之為牛蛙。牠們的身體綠色有黑色斑點,頭部的顳褶及鼓膜明顯。雄蛙的鼓膜比雌蛙大,而且比眼睛還大,可藉此特徵分辨雌雄。牠們的體型壯碩,體長約11至20公分,而且有很強的領域性,經常捕食比牠小的青蛙,是青蛙家族裡的暴龍。繁殖期在春夏兩季,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坐在水邊淺水域或浮在水面鳴叫。牠們有驚人的繁殖力,每次產卵6000-40000粒,卵徑長約1.2-1.5mm成片漂浮在水面上;牠們的壽命可長達16年,所以一生可產卵數十萬顆。曾有紀錄過一隻體長約17.8公分的母蛙,一次產卵約47000顆。蝌蚪體型巨大,背部及尾部有許多黑斑,全長可達12至15公分,並會捕食其他小型的蝌蚪。牠們是由於養殖的關係,在1951年從美國引進台灣,現在市場上能買到及生物實驗用的大型青蛙大多是牛蛙。最近有些個體因管理不善逃逸而到野外,有些因信仰因素被放生到野外,造成台灣本土蛙類族群生存的一大威脅。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7957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海蟾蜍為大型的蛙類,平均12至15公分,最大可達30公分。背部顏色以褐色為主,從淺褐至深褐色,雄蛙體長小於雌蛙,雄蛙背部顏色較一致,幼體及雌蛙背部有深褐色對稱性斑紋。鼓膜明顯,眼睛上方有骨質棱脊。成體皮膚粗糙且佈滿疣粒,有大型的三角形或菱形的耳後腺,且延伸至肩部上緣,受到刺激時會分泌毒液。以菜園、果園、水田、住家等人為環境為主要棲地,繁殖期1~9月,會從旱地遷徙到淺水域求偶交配,雄蛙叫聲為響亮的「溝、溝、溝、溝--─」。產長條形卵串,一年產卵8000~35000粒。卵僅需1-3天即可孵化成蝌蚪,且2-7周後變態成幼蛙,幼蛙體長僅1~1.5公分,大約1年可成長至7~8公分且達到性成熟。以其他蛙類、昆蟲等小動物為食,有時也會吃飼料。原產於中南美洲,因控制甘蔗害蟲,曾引入澳洲、菲律賓、日本琉球等地,但由於有毒、體型龐大、食性廣泛、發育速度快,也缺乏天敵,在引入後影響當地的原生動物並造成嚴重生態衝擊,名列世界一百大外來種之一。1935年曾引入台灣,但並未建立族群。2021年在南投縣草屯鎮發現野外族群,亟需加強移除控制,避免擴散。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18420 金線蛙
Pelophylax fukienensis
金線蛙的體長5至10公分,體側綠色,兩側背側褶白色或淺綠色,中央有一條淺綠色背中線。平常棲息在靜水域,以水生動物為食。生性隱密機警,常常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馬上跳入水中。在春天及夏天繁殖,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漂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筍田。雄蛙沒有鳴囊,叫聲是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卵粒小,卵徑約1mm;每次產卵約850粒,聚成塊狀。蝌蚪褐綠色,有許多深褐色斑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22106 布氏樹蛙
Polypedates braueri
布氏樹蛙為中型樹蛙,體長約5到7公分。身體背面為紅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2到4條深褐色縱帶,間雜一些斑點,或僅有一些斑點。上唇邊緣為白色,鼓膜上方皮褶為橘紅色,眼鼻線及鼓膜上方皮褶下則有一條黑線。腹側、鼠鼷部及後肢股部具有黑白相間成網狀花紋,好像穿了一雙網紋絲襪,所以暱稱為「台灣最性感的蛙類」,四肢有橫紋。平常棲息在樹上,在春天及夏天繁殖,約從四月到九月;尤其喜歡在春雨及梅雨時節活動,繁殖期時,常聚集在水邊的植物體上或者地面遮蔽物底下鳴叫,形成上百隻青蛙的大合唱。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牠們的叫聲有如連珠炮般的「搭、搭、搭」,聽起來常有置身靶場的錯覺,頗具有震撼效果。在雌雄數目懸殊的情況,會出現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交配共同產卵的現象,也產生同母異父的子代,藉此可以提高雄蛙交配的機會。布氏樹蛙產黃色泡沫型卵塊,常常好幾個卵塊聚成一大團高掛在樹上,每個卵塊內有400-500顆白色的卵粒。卵塊經常被蒼蠅產卵寄生並長蛆,無法發育成蝌蚪。蝌蚪為大型褐色,尾鰭高而薄,吻端上方有一顆白色斑點。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31333 碧眼樹蛙
Kurixalus berylliniris
碧眼樹蛙是2016年從艾氏樹蛙分出來的新種,體長3至5公分,樹棲性 夜行性。生態習性和艾氏樹蛙一樣,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較規律的「逼逼、逼逼」。 型態特徵:碧眼樹蛙的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有些個體眼睛虹膜呈現翠綠色。手掌內掌突大而明顯,雄性婚墊扁平肥大。 九月至次年三月是主要的繁殖期。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31334 王氏樹蛙
Kurixalus wangi
王氏樹蛙是2016年從艾氏樹蛙分出來的新種,體長3至5公分,樹棲性 夜行性。生態習性和艾氏樹蛙一樣,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類似面天樹蛙較不規律的「逼、逼、逼」。 型態特徵:王氏樹蛙的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突出,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上眼瞼之間有一橫斑,腹部淺橘色。 三月到九月是主要的繁殖期。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32626 太田樹蛙
Buergeria otai
小型溪流型樹蛙,廣泛分布在台灣全島的東部和西南部(蘭陽溪以南與朴子溪以南)的所有溪流環境。眼間有一個倒三角形的暗色斑紋,肩胛骨至背上有一個X型或H型的暗色花紋。太田樹蛙的形態與其姊妹種日本樹蛙(B. japonica (Hallowell 1861))極為相似,只能從叫聲和大腿腹側的斑紋鑑別。 生物學:有關太田樹蛙/日本樹蛙的生物學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學(Chen et al., 2001;Wu and Kam, 2005)與親緣地理學(Tominaga et al., 2015;Komaki et al., 2016;Komaki et al., 2017;Wang et al., 2017)。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37954 周氏樹蛙
Buergeria choui
周氏樹蛙的體型不大。牠們的體色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背部有X形或H形深色花紋,腹部白色,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終年繁殖叫聲不斷。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高亢短促的「嘰、嘰、嘰」,類似蟲鳴。繁殖期從2月到10月,長短依地區而異。周氏樹蛙的卵粒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或一粒粒散落在淺水域,有如小石頭一般,大約24至36小時就能孵化成小蝌蚪。蝌蚪底棲性,身體卵圓形,尾細長,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尾巴細長有數條橫紋,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存的蝌蚪。
物種編號 圖片 中文名 / 學名 概述
440718 溫室蟾
Eleutherodactylus planirostris
因為喜歡棲息於溫室環境,背部有許多小疣粒,命名為溫室蟾。溫室蟾是小型的蛙類,體長約 1 - 3 公分。背部褐色,帶橘色或紅色,有深色斑塊或條紋。身體背面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圓形小疣粒。趾(指)端有小吸盤,趾(指)間沒有蹼,善於跳躍。在雨後的夜晚比較容易看到牠們的蹤跡,繁殖期在夏天,雄蛙鳴叫聲清亮如同鳥叫。雌蛙將卵產於被植物、岩石或枯枝落葉覆蓋的潮濕地面,一次產卵 3 - 26 粒,卵直徑約 2 公厘,約 2 星期後卵直接發育為小蛙,沒有蝌蚪期。發育完全的小蛙體長約0.5 公分,利用上顎前端卵齒將包在周圍的膠囊戳破,再離開膠囊。可能隨著園藝植物擴散,暴雨也有助於溫室蟾的繁殖及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