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兩棲類分類查詢 認識保育指標 相關網站 回首頁
相關影像 相關文章 台灣分布圖 聲音資料
周氏樹蛙
周氏樹蛙 李鵬翔
周氏樹蛙 攝影者:李鵬翔
周氏樹蛙 李鵬翔
周氏樹蛙 攝影者:李鵬翔

更多影像

分類階層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Amphibia 兩生綱
...Anura 無尾目
....Rhacophoridae 樹蛙科
.....Buergeria 溪樹蛙屬
物種編號 437954
學名 Buergeria choui  (Matsui & Tominaga, 2020)
中文標準名 周氏樹蛙
物種說明

學名其他資料
保育等級
物種概述
地理分佈
棲地
聲音特徵
相關文獻
二維條碼(QR code)

學名其他資料 中文俗名 溫泉蛙
Common name Chou’s stream tree frog, Yaeyama Kajika Frog
學名歷史 早期將分佈於琉球群島與臺灣視為同一種的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a),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文豪博士於1990s開始關注物種的變異與分類。經過多年的努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團隊於2017年正式將臺灣東部(蘭陽溪以南)與南部(朴子溪以南)的族群提升為太田樹蛙(Buergeria otai),其他維持日本樹蛙。2020年由京都大學松井正文 (Masafumi Matsui) 和琉球大學富永篤 (Atsushi Tominaga)將日本樹蛙再分成兩個物種,其中琉球群島中北部(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及沖繩群島)因屬於日本樹蛙模式標本產地,得以維持原本的分類名稱;而琉球群島南部至臺灣西北部(石垣島、西表島;臺灣蘭陽溪以北、朴子溪以北)則提升另一個新種為周氏樹蛙,以表彰周文豪博士對日本樹蛙複合群研究的發想,及長年對兩棲爬蟲研究的貢獻。對臺灣來說,就是把日本樹蛙更名為周氏樹蛙。
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指標 LC
物種概述 周氏樹蛙的體型不大。牠們的體色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背部有X形或H形深色花紋,腹部白色,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終年繁殖叫聲不斷。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高亢短促的「嘰、嘰、嘰」,類似蟲鳴。繁殖期從2月到10月,長短依地區而異。周氏樹蛙的卵粒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或一粒粒散落在淺水域,有如小石頭一般,大約24至36小時就能孵化成小蝌蚪。蝌蚪底棲性,身體卵圓形,尾細長,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尾巴細長有數條橫紋,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存的蝌蚪。
地理分佈 西部朴子溪及東部宜蘭溪以北。
棲地 周氏樹蛙雖然屬於樹蛙科,但很少出現在植物上,反而喜歡棲息於低海拔的淺水、分佈有許多小碎石的溪流溝渠環境,也可能出現在海岸邊。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廣,曾在水溫約攝氏17度的溪水及水溫高達攝氏43度的溫泉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牠們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活的蛙類,所以又稱為溫泉蛙。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 1.08±0.03(秒)
2.鳴叫長度 0.551±0.489(秒)
3.主要頻率 3095±32.3(Hz)
相關文獻  
典藏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二維條碼 周氏樹蛙 QRCode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