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兩棲類分類查詢 認識保育指標 相關網站 回首頁
相關影像 相關文章 台灣分布圖 聲音資料
腹斑蛙
腹斑蛙 李鵬翔
腹斑蛙 攝影者:李鵬翔
腹斑蛙 李鵬翔
腹斑蛙 攝影者:李鵬翔

更多影像

分類階層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Amphibia 兩生綱
...Anura 無尾目
....Ranidae 赤蛙科
.....Nidirana 琴蛙屬
物種編號 380029
學名 Nidirana adenopleura  (Boulenger, 1909)
中文標準名 腹斑蛙
物種說明

學名其他資料
保育等級
物種概述
地理分佈
棲地
聲音特徵
相關文獻
二維條碼(QR code)

學名其他資料 中文俗名 彈琴蛙
Common name Olive frog
學名歷史 腹斑蛙是英國學者G. A. Boulenger在1909年根據採集自台灣南投的標本命名,種名拉丁文adeno是指腺體,pleura是腹側,指的是腹側有腺狀突起的蛙。而腹斑蛙雄蛙在體側肩後方有扁平黃色三角形肩腺隆起,所以學名是根據外型特徵命名。
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指標 LC
物種概述 牠們有肥胖的身體,大小約6到7公分,身體淺褐色,眼睛後方有一塊黑色菱形斑,以保護裸露在外的耳朵(鼓膜)。背部中央有一條淺色不明顯的背中線,腹側有些大黑斑,所以稱為腹斑蛙。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給ㄟ給ㄟ」非常響亮,而且喜歡一隻接著一隻鳴叫,形成此起彼落而且響亮的合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牠們的存在。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若有其他雄蛙入侵,兩隻雄蛙會打架,並發出遭遇叫聲。繁殖期3月到8月,春夏為主。一次產三、四百顆黑白分明的卵,聚成球狀,但表面平攤成多層小片狀漂浮在水面上。蝌蚪大型,尾鰭高,有許多細小的褐色點,而且會過冬,蝌蚪期可能超過一年。
地理分佈 腹斑蛙分佈於中國的南方,海南島及台灣。
棲地 腹斑蛙普遍分佈於全省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草澤及靜水域,經常藏身在水草之間鳴叫。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 5.308±1.432(秒)
2.鳴叫長度 0.494±0.032(秒)
3.主要頻率 2470±73.942(Hz)
相關文獻 Ann. Mag. Nat. Hist., Ser. 8, 4: 492, 1909 
典藏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二維條碼 腹斑蛙 QRCode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