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兩棲類分類查詢 認識保育指標 相關網站 回首頁
相關影像 相關文章 台灣分布圖 聲音資料
貢德氏赤蛙
貢德氏赤蛙 李鵬翔
貢德氏赤蛙 攝影者:李鵬翔
貢德氏赤蛙 李鵬翔
貢德氏赤蛙 攝影者:李鵬翔

更多影像

分類階層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Amphibia 兩生綱
...Anura 無尾目
....Ranidae 赤蛙科
.....Sylvirana 肱腺蛙屬
物種編號 416165
學名 Sylvirana guentheri  (Boulenger, 1882)
中文標準名 貢德氏赤蛙
物種說明

學名其他資料
保育等級
物種概述
地理分佈
棲地
聲音特徵
相關文獻
二維條碼(QR code)

學名其他資料 中文俗名 沼蛙、石蛙
Common name Gunther's frog
學名歷史 貢德氏赤蛙是在1882年由英國人George A. Boulenger以其前輩Albert G?enher(1830-1914)命名,George A. Boulenger及Albert G?enher都服務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同時期服務於大英博物館的還有大家熟悉的史溫侯氏Rober Swinhoe(1836-1877),當時他們親自到亞洲中國大陸等地採集,以及鑑定來自亞洲的標本,因此發現及命名很多新種。
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指標 LC
物種概述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貢德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8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野外族群量逐漸增加當中,尤其在台灣中北部都市地區,經常可以聽到牠們的叫聲,因此在2008年降為一般類。繁殖期從5月到8月,以夏天為主。卵粒小,成一大片飄在水面上,或者黏在水草間。 蝌蚪大型,全長約5cm,體灰綠色有細麻點,尾棕色有或深或淺的雲斑;眼睛在兩側。
地理分佈 貢德氏赤蛙命名的模式標本採集自中國福建,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海南島、台灣及越南等地。
棲地 常見於水池及稻田中,所以又稱為沼蛙,即沼澤裡的青蛙。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6.31±0.428(秒)
2.鳴叫長度0.13±0.024(秒)
3.主要頻率 1582±326.34(Hz)
相關文獻 Boulenger, 1882. Cat. Batr. Sal. Coll. Brit. Mus., Ed. 2: 48. 
典藏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二維條碼 貢德氏赤蛙 QRCode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