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兩棲類分類查詢 認識保育指標 相關網站 回首頁
相關影像 相關文章 台灣分布圖 聲音資料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李鵬翔
黑眶蟾蜍 攝影者:李鵬翔
黑眶蟾蜍 李鵬翔
黑眶蟾蜍 攝影者:李鵬翔

更多影像

分類階層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Amphibia 兩生綱
...Anura 無尾目
....Bufonidae 蟾蜍科
.....Duttaphrynus 頭稜蟾屬
物種編號 416157
學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中文標準名 黑眶蟾蜍
物種說明

學名其他資料
保育等級
物種概述
地理分佈
棲地
聲音特徵
相關文獻
二維條碼(QR code)

學名其他資料 中文俗名 癩蝦蟆
Common name Spectacled toad
學名歷史 黑眶蟾蜍是德國籍自然學者J. G. Schneider (1750-1822)於1799年根據採集自印度的標本命名,種名拉丁文melano指的是黑色,stic是皮膚上的斑點或突刺,所以是根據外型命名。
保育等級 IUCN 紅皮書指標 LC
物種概述 黑眶蟾蜍因從吻端、上眼瞼到前肢基部有黑色隆起稜而得名,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體長約5至10公分,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指(趾)端黑色,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雄蟾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一長串非常急促的「咯、咯、咯」,尤其當雄蟾碰到雌蟾時,叫聲會變的更加急促,有時可以持續鳴叫一分鐘以上。但是當雄蟾被其他個體誤抱時,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有如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繁殖期為春天和夏天。常群聚於水池,持續發出很急促、鳴聲響亮的「咯咯咯咯咯咯……」聲,這是雄蛙求偶叫聲。所產之卵為雙行排列之長型卵串;蝌蚪為棕黑色,有毒。
地理分佈 黑眶蟾蜍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西南部及南部、台灣、亞洲南部、斯里蘭卡、印尼及婆羅州等地。
棲地 牠們分佈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常在住宅附近、草澤、稻田、空地等開墾地出沒。繁殖力很強,若環境適宜,常常不出幾年,就發展出數百隻的龐大族群,是最樂於和人類共處的兩棲類之一。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 8.93±6.09(秒)
2.鳴叫長度 14.24±2.67(秒)
3.主要頻率 1491±20.5(Hz)
相關文獻 Schneider, 1799. Hist. Amph. Nat.: 216; Xie, 1992.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Bufo melanosticus. Master thesis. Tunghai University. Taichung; Fang, 1997. Comparison of Blood Oxygen Capacity and Hemoglobin Compositions Among Bufo bankorensis and Bufo melanost 
典藏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二維條碼 黑眶蟾蜍 QRCode
備註